看到这个题目,想必许多人以为这纯属搞笑。但是,事实上如果没有苏轼的一句诗,那就不会有“萝莉”这个词。
说道萝莉这个词的起源,要从一部美国电影《Lolita》说起,该电影描述一名中年教授迷恋上12岁女孩Lolita的故事。剧中女孩设定为15岁。从此以后,凡是带有剧中女主角特质者,就被为“Lolita”或“Loli”,后来,便逐渐衍生出了“萝莉”这个词来代指一定年龄段的少女。
那么就有人问了:这和苏轼有何关系?其实,该电影流入中国时,有两个名字,其中一个名字叫《洛丽塔》。当然,这个名字只是一个人名而已,对电影宣传起不到多大作用。如果此电影一直沿用这个名字,那么估计也不会在中国流传很广,也不会衍生出“萝莉”这个词了。于是,有人就给这部电影重新翻译了一个名字:《一树梨花压海棠》,直接告诉人们: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老头和少女的感情故事。那么,为何这句诗是形容老年人和少女的爱情的呢?
说起此事,不得不提一下另一位著名的词人张先。张先在80岁的时候娶了一位18岁的少女,于是他很开心地做了一首诗:
我年八十卿十八,卿是红颜我白发。
与卿颠倒本同庚,只隔中间一花甲 。
通过此诗可以看出,张先的喜悦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。苏轼作为张先的朋友,得知此事,一方面是贺喜,另一方面也是调侃,他和了一首诗赠与张先:
十八新娘八十郎,苍苍白发对红妆。
鸳鸯被里成双夜,一树梨花压海棠。
从此,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便成为形容老夫少妻共度春宵的经典诗句。如果没有这句诗,恐怕《洛丽塔》这部电影的宣传效果要大大折扣,对当代文化的影响也不会有这么深,自然也不会有“萝莉”这个词来特指一定年龄段的少女了。